一、总体概况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简称“厦门自贸片区”)总面积43.78平方公里,于2015年4月21日挂牌成立,是福建省乃至全国参与对外开放的陆海统筹枢纽节点。
两大片区
两岸贸易中心核心区(湖里)
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沧港区
五大园区
象屿园区
高崎园区
海沧园区
大嶝园区
厦门空港综合保税区(筹)
发展规划
以“制度+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产城融合的智慧自贸试验区;
到2035年,努力打造中国特色改革开放的新样板、面向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引领示范区。
6个“新”特点
打造双循环平台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
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超越
培育经济新动能
服务和融入发展新格局
营造创新创业创造新环境
二、特色优势
(一)区位优势
口岸历史久远
中国大陆重要出海口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
对台交流合作战略支点
国际航运重要枢纽
双循环格局重要节点
两大综合保税区布局
(二)经济优势
以全市2.5%的土地面积创造出:
12.4%区域生产总值
35.5%外贸进出口总额
(三)口岸优势
·国家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
·重要的集装箱运输干线港
·对台航运主要口岸
·集装箱吞吐量全国第7位、世界第13位
·中国大陆六大口岸机场之一
·187条航线直飞120多个城市
·厦门中欧班列国家物流新通道
·国家邮轮母港前四
·全国首创“进口直供、保税供船”监管模式
·高铁到香港3小时、上海5小时
·沈海高速、厦成高速
海、陆、空、铁、邮轮母港联动发展的自贸试验区
(四)开放优势
·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
·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
·新型国际离岸贸易试点
·国家“建筑师负责制”试点
·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城市
·国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集成电路保税监管创新试点
·中国厦门(厨卫)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
三、营商环境
厦门自贸片区充分发挥沿海近台区位特色和先行先试优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累计推出632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有153项,“一照一码”等31个改革试点经验被国务院发文向全国复制推广。
政务服务
·在全国沿海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中评估等分连续五年保持前列;
·在2024年海运口岸集装箱货物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测评中获评最高星级;
·连续三年入选海关总署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城市。
法治建设
·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
·打造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
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
·推动国际海事组织修订《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设立重晶石粉以散货形式海运的国际标准。
·出台全国首个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安全运输指南,填补了我国在超大型锂电池储能运输标准的空白。
航运要素集聚
·全国首创邮轮船员体检“一检四证”新模式。
·实施船舶转籍“不停运办证”改革。
人才资源
·鼓励支持企业引才育才;
·鼓励高层次及留学归国人才创新创业;
·加大力度拓展两岸人才交流。
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率先全国建设地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入选商务部自贸试验区首批“最佳实践案例”。通过整合“关、港、航、贸”资源,为企业提供口岸通关、港航物流、跨境贸易等一站式公共服务,累计上线各类应用系统和功能模块超100项,业务覆盖整个厦门口岸,实现口岸业务办理的“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
四、产业概览
厦门自贸片区坚持制度创新与功能培育相结合,以重点平台为抓手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推动一批重点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和集群化水平,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重点发展产业
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航运物流、跨境电商、供应链、文化贸易、离岸贸易、私募基金、集成电路、进口酒平台、燕窝平台、国际水产品交易平台等
·2015年成立以来,厦门自贸片区发展强劲势头不减,GDP年均增长11.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8%。
·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取得新成效
完成实际使用外资3.57亿美元 同比增长31.7%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额2042.32亿元
(一)航空维修
厦门是国内重要的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具备发动机、航空电气及其他飞机零部件维修、飞机零部件制造和航空技术培训等能力,形成门类齐全、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航空维修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
部件制造、深度维修、航材交易及配送、公务机设计改造、航空金融、模拟机及人才培训等。
投资优势
·产业体系完备
形成以飞机结构大修为龙头,以客改货、公务机整装、发动机维修、部附件制造与维修和航空技术培训为辅助的“一站式”航空维修产业格局。
·头部企业集聚
作为独立第三方维修服务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程度较高,目前已集聚16家专业航空服务企业:太古飞机、太古发动机、新科宇航、霍尼韦尔等。
·产业环境宽松
允许航空维修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外实施保税维修业务;
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包修业务。
产业载体
厦门航空工业区
厦门空港综保区(筹)
(二)融资租赁
厦门自贸片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融资租赁聚集区,融资租赁业务范围涵盖飞机、船舶、车辆、集成电路、医疗设备、工程机械、影视设备等。其中航空租赁资产规模位居全国第四,二手飞机租赁与处置规模全国第一。
·380家融资租赁企业
·200多架飞机
·1500亿元融资租赁资产规模
投资优势
·业务模式创新拓展
重点业务:航空租赁、二手飞机资产管理、航运租赁、保税租赁、特色租赁等;
创新业务:跨境转租赁、出口租赁、离岸租赁等。
·细分领域优势突出
十余家排名全球前30大的飞机租赁企业在区内开展业务,服务国内主要大中型航司;
船舶融资租赁累计49艘;
集成电路产业租赁累计投放超100亿元;
集聚厦门近八成租赁公司,发展供应链产融结合、特色租赁业务。
·平台服务完善与配套政策
实现保税租赁、跨境转租赁、异地通关、带租约资产包交易、经营性外币租金支付等一系列创新突破。
组建“保姆式+专家化”的融资租赁平台服务团队,为企业经营全流程服务。
(三)航运物流
厦门是我国四大国际性航运中心和四大邮轮母港之一。厦门国际航运中心以港口为核心、福建沿海港口群为支撑,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对台交流合作,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口岸营商环境,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发展海铁联运和邮轮产业、提升智慧港口服务,力争成为具有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对福建乃至周边区域经济带动力强的国际航运中心。
投资优势
·智慧港口建设全国领先
远海码头是中国第一个全自动化码头;
海润码头完成全国首个对传统集装箱码头的全智能化改造;
翔安港区的海顺码头将建设成为自动化作业码头。
·构建多式联运大通道
建设厦门前场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后井村多式联运智慧物流中心、远海码头港场站一体化供应链项目;
开展厦门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改革,提升物流便利。
·航运要素不断集聚
打造航运服务要素集聚产业园区,构建航运要素生态圈。
·邮轮产业高速发展
全国首创邮轮物供“快速通道”模式、保税物供“整进散出”海关监管模式和口岸供船食品“简化报备+优化监管”模式。开展首个两岸国际邮轮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打造“培养-考证-就业”全链条模式。
产业政策:
1.《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现代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厦府规〔2021〕3号)
2.《关于支持厦门市多式联运“一单制”业务发展的若干措施》(厦自贸委规〔2023〕8号)
3.《关于支持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国际邮轮及国内游轮物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厦自贸委规〔2023〕7号)
(四)跨境电商
厦门自贸片区发挥制度创新和综合性口岸优势,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已建成线上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和线下“一区多园”的一体化跨境电商生态圈。中国(厦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一档。
头部企业聚集
amazon/京东/Shopee/AliExpress/YUGUO
投资优势
·跨境电商通关模式齐全
9610 B2C出口、9710 B2B出口、9810 B2B出口海外仓、1210出口海外仓、1210零售出口以及1210进口保税备货、9610进口等跨境电商通关全模式运营,配套成熟。
·业务模式创新
·首创9610出口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自主结汇模式;
·实现跨境电商+一般贸易集拼出口;
·试点开展跨境电商退货复出口。
·物流体系完善
·航空货运航线不断丰富,开通至欧美、东南亚、金砖国家的航空货运航线;
·跨境电商海运快线持续拓展,开通欧美跨境电商快线,打造至东南亚跨境电商海运快捷通道,暨“丝路海运”电商快线;
·对台海运通道特色凸显,“小三通”+“大三通”协同发展,形成两岸物流最便捷海运快件通道。
产业载体
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
翠林(厦门)中心
海上世界
厦门国际创新智慧产业园
建安·浔江国际
(五)供应链
随着厦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工作的推进,厦门已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供应链生态,建成了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供应链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产业链供应链要素有效集聚。目前厦门自贸片区供应链相关企业近5000家,厦门市大宗商品及衍生品产业规模已达2万亿规模,培育了一批金属、煤炭、纺织品、橡胶、粮食等大宗商品供应链领域的“领头雁”。
供应链发展基础
·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
·中国(厦门)供应链科创中心
·12家企业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评选出4批67家市级试点企业
投资优势
·业务网络遍及全球
厦门市供应链发展水平位居第一方阵,为国内数十万家企业提供资源整合、物流管理、风险控制、供应链金融等专业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网络覆盖全国、遍及全球,与全球223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
·供应链服务专业高效
·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趋于成熟,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齐全,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建成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设立供应链行业基金,助力大宗商品供应链业务稳健发展。
·率先开展离岸贸易,帮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离岸大宗商品贸易,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结算便利化。
·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靠前服务,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法律、仲裁、公证等专业服务。
·数字化赋能
·完善数字基建,建设数字口岸,全面打造智慧口岸;
·支持企业建设供应链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推进重点产业平台数字化转型;
·支持供应链科创中心市场化运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产业政策
《关于升级厦门市供应链协作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厦财预〔2024〕22号)
(六)文化贸易与服务
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立足自由贸易试验区、海丝核心区及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创新文化保税监管制度,围绕网络视听、创意设计、游戏动漫、艺术品等文化领域,积极开辟对外文化贸易新渠道,推动文化宽口径、多路径传播,助力优质文化内容出海。
·2021、2022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功能区类第一名
·21家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
·9个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7个对外文化贸易“千帆出海”项目
投资优势
·产业环境宽松开放
·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经营的娱乐场所;
·允许放宽中外合作制作的电视剧主创人员(编剧、制作、导演、主演等)的中方人员比例限制;
·允许网络出版服务单位与境内外商投资企业或境外组织、个人进行网络服务业务的项目合作。
·“千帆出海”成效显著
·“东南亚中国图书巡回展”“中国国际影视动漫配音产业平台”分别获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实践案例”、“业态创新服务示范案例”;
·国际图书版权超市、国际影视版权综合服务平台:用数字智慧和专业品质赋能文化服务出海。
·对台交流新模式
·对台图书贸易稳居大陆第一位;
·吸引台湾知名艺术家和收藏机构入驻。
产业载体
厦门自贸凤凰艺品文化保税共享平台
秋地艺术中心
海丝艺术品中心
海丝(厦门)国际电影工业产业基地
理源未来电影世界
联发东南天地
产业政策
1.《厦门市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厦府规〔2023〕1号)
2.《关于推进厦门自贸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的若干政策》(厦自贸委规〔2025〕1号)
(七)离岸贸易
厦门2018年8月在全国较早研究并落地实施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并于2021年6月成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全国5个开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试点省份(计划单列市)之一。离岸国际贸易助力厦门企业开拓境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带动境内外经济双循环,厦门离岸贸易业务位居全国前列。2025年4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对注册在厦门自贸片区等特定区域的企业,其开展离岸贸易转手买卖业务所书立的买卖合同免征印花税。
投资优势
·丰富多样的离岸贸易服务模式
·建立离岸贸易贴身服务机制,归集研究和协调解决离岸贸易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上线环球供应链与离岸贸易金融服务平台,采用数字技术协助银行和企业拓展离岸贸易业务。
·创新灵活的产业业态
·离岸转手买卖;
·全球采购;
·委托境外加工;
·承包工程境外购买货物。
产业政策
《关于继续实施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25〕10号)
(八)私募基金
依托自贸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厦门自贸片区率先开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外商投资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
截至2024年12月底
·已在基金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45家
·已落地的经中基协备案的私募股权基金规模1667亿
投资优势
·搭建“一体两翼”母基金体系
·设立30亿元的厦门自贸片区产业引导基金
·全国首创设立100亿元的自贸领航上市公司CVC母基金
·全国首创设立20亿元的自贸领航S母基金
·政策与服务优势
·政策叠加与共享:厦门自贸片区与各行政区优惠政策叠加,为私募基金提供共享的有利环境;
·引导基金联合投资:厦门自贸片区产业引导基金与市、区引导基金合作,鼓励联合投资,降低风险;
·高效基金注册:实施基金快速会商流程,提高设立效率,助力基金业发展;
·建设自贸国际基金港:CVC母基金、S母基金、QDLP和QFLP等创新型基金的主要集聚区。
·先行先试与跨境便利
自贸区推动跨境金融创新,在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投资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中起引领作用,跨境资本流动更便利。
产业政策
1.《关于进一步促进厦门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厦金管规〔2024〕3号)
2.《厦门市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若干措施》(厦府规〔2021〕11号)
(九)集成电路
发挥“双自联动”优势,通过实施“平台式监管+服务”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创新,建立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着力打造具有引领力、创新力的产业园区
·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核心区
·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
·“双自联动”示范园
投资优势
·推动集成电路研发保税监管试点
获批以加工贸易监管方式开展集成电路检测业务,开展全国首个集成电路保税研发试点。
·227家注册企业
·4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科技小巨人
·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产业发展
·平台由政府主导,联合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共建;
·可为厦门IC设计企业提供EDA工具、晶圆代工、集成电路保税研发、失效分析、晶圆测试、集成电路人才培训等服务。
产业载体
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园(科湖产业园)
万翔国际商务中心
航空自贸广场
产业政策
《厦门市进一步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厦府规〔2022〕11号)
(十)进口酒平台
进口酒平台已建成“三大交易中心”,引入多家国际一流品牌,为入驻进口酒企业提供通关、仓储、配送和供应链金融全产业链服务。
·进口酒交易平台
·进口酒仓储物流中心
·酒类供应链金融服务
·全国第三大进口酒口岸
·全国最大啤酒进口口岸
·葡萄酒进口量全国第五
投资优势
·数字化推动转型升级
·上线运营厦门自贸片区数字国际酒平台
·上线运营厦门自贸片区进口酒旗舰店
·进口商品溯源平台首批应用场景之一
·优质服务助推平台发展
丰富多样的产业活动,举办“2023厦门自贸国际红酒节”“2024厦门国际啤酒节暨自贸海上之夜”,创新打造“厦门自贸国际酒类消费节”新IP,呈现“沉浸式酒类体验+消费”新场景。
产业载体
厦门国际酒类交易平台
(十一)燕窝平台
燕窝平台项目已投资5.5亿元,产业类型覆盖采购、加工、存储、销售等多重业态,初步形成全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燕窝产业汇聚区,成为全国最大燕窝品牌及深加工基地,更是全国最大的毛燕进口和指定加工基地。
打造燕窝溯源管理平台
使用“一物一码”技术查证产品信息,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追溯。
产业载体
进口毛燕查验、暂存及指定加工一体化平台
东南燕都产业园
(十二)国际水产品交易平台
国际水产品交易平台进口鲜活水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进口龙虾、帝王蟹业务具有全国影响力,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平台未来将以打造水产品全产业链为目标,持续探索多元化渔港经济发展。
投资优势
·从基地到餐桌的水产品全生态产业链
线下服务:水产品的批发、配送、拍卖、代理等,配有卸渔码头、理渔区、暂养场、制冰区,提供活鲜暂养、渔需补给等;
线上服务:资讯、冷链服务、价格指数、水产品溯源等信息服务。
·平台结合水产市场的产业基础和渔港的天然优势
平台以水产批发、海产品购物和海鲜餐饮为核心功能,结合渔港风情体验,并配套休闲渔业及商业服务区。
·平台建设提升质量体系
平台实现“一品一码”信息化追溯系统覆盖,已实现高崎渔港上岸渔获可追溯管理系统与“一品一码”追溯信息化系统数据互通。
产业载体
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
(十三)特色产业园区
厦门空港综保区(筹)
厦门空港综保区(筹)位于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片区内,拟选址范围于翔安区南部和大嶝岛机场北路,规划总面积 104.88 公顷。
重点发展航空维修制造、国际物流、跨境电商、保税加工研发、高端商贸服务产业、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围绕服务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叠加自贸试验区等其它特殊功能区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共赢。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位于翔安区大嶝岛;定位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和两岸交流门户机场,预计 2026 年实现通航;
厦门航空产业启动区,由定制化及通用厂房区、生活配套区和办公区三部分组成,将满足原有厦门高崎航空工业区企业搬迁、增资扩产及新招商项目快速落地的需求,为厦门的航空产业链强链补链提供载体支撑。
产业定位
·重点围绕航空运输业、航空科创业、临空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方向;
·打造国际航空港枢纽、区域经济增长极、产城协同示范区、两岸融合策源地。
航空运输服务、国际贸易、航空货运物流、总部经济、航空维修、文旅休闲、航空制造、临空科技研发、生活配套
(十四)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
2021年11月,海丝中央法务区正式启动建设,厦门自贸片区作为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首批试点地区,按照“商法融合、以法促商、以商带法”产业发展理念,发挥国际商贸、海商海事、知识产权、金融等产业集聚资源优势,重点围绕“国际法务运营平台”、“知识产权要素供给侧保障集聚区”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致力打造国际商事海事争议解决服务优选地、知识产权保护应用示范地、两岸融合发展法治实践地。
特色
国际商贸、海商海事、知识产权、项目投融资等跨境法商融合服务
重点发展特色集聚区
·国际法务运营平台
自贸先行区依托厦门自贸片区国际港航、国际商业、跨境物流等临港经济优势,打造国际法务运营平台,招引集聚高端法务、泛法务资源,致力建设一流国际法务集聚区和自贸国际商务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平台产业载体厦门国际邮轮母港——“海上世界”初步形成金融、服贸、法务、文化等产业集聚,150余家优质企业、法务、泛法务机构协同构建法务、商务生态圈,形成产业生态内循环。
·知识产权要素供给侧保障集聚区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协同厦门市市场监管局聚焦厦门知识产权法庭、厦门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中心、知识产权全链条产业服务联盟等,探索打造知识产权要素供给侧保障集聚区。2022年4月,全国首家挂牌“知识产权CBD”的知识产权要素保障综合体正式启用,吸引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中心厦门代办处、厦门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省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入驻,招引厦门知识产权投资公司、合纵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云尚公证等企业,着力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的要素供给侧保障集聚区,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
·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
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引进来"、"走出去"桥头堡作用,在市海丝法务办及各共建部门支持下,自贸先行区紧贴相关产业项目及企业境内外投资经营法务需求,集成国际法务运营平台、知识产权要素供给侧保障集聚区形成规模集聚的相关各类服务资源,创新推出“3+N”融合服务模式,于2023年9月启动运作“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为境内外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接轨国际的投融资、税务、法律、商务、人力、金融、公证评估、后勤等“一站式”商法融合综合服务,助力厦门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